- 2024先进人工智能安全性评估国际科学报告中期报告 (英文版)
- 报告聚焦通用人工智能,探讨其能力、风险、评估方法及风险缓解技术,为相关讨论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。 1. 通用人工智能的能力:通用人工智能模型和系统通过预训练、微调...
我常常会想一个问题,古代木船是如何保证不会进水的?船体木板衔接处不会有缝隙吗?古代的船只到底是如何保证密封性的?
在影视剧中,我们常看到古代的海船能在大风大浪里安全航行,甚至被撞破个窟窿也不轻易沉没,而这项绝技,靠的就是“水密隔舱”。
说起来原理不复杂,就像把一个大水桶用木板隔成好几个独立的小格子,每个格子都严严实实不漏水。
要是哪个格子不小心破了,海水最多只装满这一格,其他格子还能照样提供浮力,船自然就沉不了。
这种划分舱室的手艺可不是随便乱隔的,里面藏着不少门道。船的大小不一样,隔出来的舱室数量也差得远。
展开剩余78%小海船一般分五六到九个舱,中号船能有十一二个,像郑和下西洋的宝船那样的大家伙,最多能隔出十五个舱室。
而且舱室的位置和大小也有讲究,船头船尾的舱室通常做得小,用来放锚、绳子这些零碎东西,中间的舱室就做得宽敞,好装货物或者让士兵休息。
隔开舱室的木板也特别厚实,一般得有十到十二厘米厚,这些木板不是简单拼在船上,而是和船的龙骨、肋骨牢牢连在一起,整个船身就变得特别结实。
更巧的是,隔板靠近龙骨的地方还留着方形或圆形的小洞,平时能让舱底的积水顺着小洞流到一起方便排出,真要是哪个舱室漏水了,用木塞把小洞堵住,海水就跑不到其他舱室了。
要让这些木板拼起来严丝合缝不漏水,古人的手艺更是绝了。
首先选木料就很讲究,大多用杉木和樟木。
杉木质地轻、韧性好,做船壳板不容易裂;樟木不怕海水泡,还能防虫子咬,用来做龙骨和隔舱板再合适不过。
不过这些木料刚砍下来不能马上用,得在阴凉地方晾上两年多,等水分跑掉大半,木料稳定了才拿来造船,这样拼起来以后才不会变形开裂。
拼木板的时候,工匠会把木板边缘削成斜坡,让两块板像拼图一样斜着贴紧,接触面积比平着对接大不少,缝隙自然就小了。
接着用一种叫“榫卯”的法子固定,在木板边缘凿出像燕尾似的凸起和凹槽,敲在一起后越受力越结实,每块木板至少得有三个这样的连接点,分布均匀才够稳。
最关键的还是填缝的手艺,古人叫“艌缝”。
先把麻丝泡在桐油里泡三天泡软了,再和石灰、桐油调成糊糊。
填缝的时候,先用粗麻丝打底,再用细麻丝混着桐油灰一层一层压实,最后用工具刮平,让缝隙和木板连得严丝合缝。
船底这些容易被海浪磨到的地方,还会再钉一层硬木当“护舷”,两层木板中间也塞满麻丝灰,等于加了双重保险。
这么处理下来,船就算在海里颠几十年,也不容易漏水。
不光商船靠它保命,古代战船更是离不开这项技术。
就说明代的福船,打起仗来就算被敌人火炮轰破一两个舱室,只要其他舱室没事,照样能接着作战。
郑和下西洋的时候,船队带着大量货物远渡重洋,全靠这些水密隔舱抗住风浪和意外。
后来马可・波罗把这技术带到了欧洲,直到18世纪末,英国海军才学着用上这种设计。
现在的船虽然不用木头了,改成钢铁做的,但水密隔舱的思路一点没变。
不管是运货的轮船、载客的邮轮,还是海上的航空母舰,内部都隔成一个个独立舱室,万一碰到碰撞、火灾这些急事,就能把危险控制在小范围内。
千年前老祖宗琢磨出来的办法,到今天还在护着咱们在海上出行呢。
发布于:云南省